北大附中:打造智慧校園,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文章出處:http://hz-huyue.com 作者: 人氣: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08日
學校教室以學科來劃分,不再以班級為單位;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學科課程,走班到專業教室學習;以書院制打造由學生自主管理的活動社區;大多數課程都能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這些看起來高度自由化的學校場景展示的并非大學生活,而是北大附中近些年來瞄準素質教育理念開展的創新與變革,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全面自主的成長。
不過讓學生自由發展并不意味著缺少校園管理,而是將管理轉型,從傳統的將40個人轉化成1個人的管理,轉型為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精準規劃,在數字化手段的加持下,拓展老師的教學能力與范圍,在關鍵環節給予每一個學生更加細致精準的指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學生在智慧校園平臺上留下的一系列數字化軌跡,老師就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成長近況,從而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個性化的反饋與建議,匹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
近日,北大附中校長助理劉慈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好的教育是要讓學生在校園里的每一分鐘都很充實,讓每個學生都更加快樂、健康、全面地成長,而打造智慧校園目的是為學校管理者、老師配備一個助手,來個性化地解決學生成長中的諸多問題,讓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
北大附中校長助理 劉慈航
打造智慧校園需要循序漸進
近些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各行各業深入應用,并帶來了切實可見的變化,傳統的教育行業也迫切需要以此為契機,用數字化手段對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方方面面進行徹底的改造,營造出更加智慧化、個性化的新學習環境。
不過數字化轉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行業更是如此。據劉慈航介紹,北大附中的智慧校園建設經歷了一個不斷迭代、持續優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任務。
從2009年起,北大附中開始嘗試開展初步的數字化建設,以期借助一些信息化工具為校園管理中的各個基礎環節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先做到老師和學校“心中有數”。全體師生的真實情況如何,老師布置的作業量有多少,學生的完成度怎么樣、評價如何,在數字化手段的助力下學校得以輕松掌握這些信息。“以往的教學管理是不留痕的,是不可查的,靠間接的匯報也不一定是最真實的一手信息。”劉慈航提到。
當數字化建設有了基礎的布局后,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著手探討如何優化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從2012年開始,受到“翻轉課堂”思路的啟發,北大附中開始引入全新的混合式學習方式。翻轉課堂是將家庭和教室的傳統角色進行了“翻轉”,要求學生在家提前預習內容,基于此,老師在學校能夠根據學生提出的個性化問題來有效組織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這種方式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向因材施教的方向不斷靠近。“老師要在課前將學習任務與資源提前分發給學生,掌握學生完成度的反饋后,再來組織和設計課堂活動,這個分發、采集和匯總分析的過程沒有數字化工具的幫助是不能實現的。”劉慈航表示。
如今北大附中的數字化進程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前期的建設和新的模式讓學校擁有了大量的數據沉淀,現在需要再來以數據為基礎進行新的總結和洞察,來驗證新模式的效果,啟發后續的管理優化迭代,比如如何通過每個學生的數字化軌跡對其個人情況進行完整的呈現。”在劉慈航看來,以往老師對學生給出評價主要依賴個人經驗,或者由一位老師、一位班主任來匯總,這當中可能存在片面和主觀的問題,現在如果能通過觀察學生在數字化平臺上留下的痕跡,看到所有與學生行為有關的信息,他的出勤、作業完成、活動參與,相互印證、綜合研判后,老師就能對照學生的個人長期目標及當下近況給出更加全面、實用的建議,就像醫生需要結合X光片、化驗結果、問診等信息來給出結論一樣,有效性提高的同時,學生也更加樂于接受,認可老師做到了全面的了解,也從而真正為學生解決真實問題。
將數字技術落到實處需要深度融合與理解
智慧校園的建設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助力,但技術思維與教育思維并不能夠天然地融合。劉慈航認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讓數字化技術真正服務于教育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技術團隊不僅具備扎實的技術架構能力,更要對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有著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為此,北大附中一方面要求集團內部的研發人員跟老師們一起參與到學校各個部門的工作中去,補好教育這堂課。“他們的技術能力可能不是最頂端的,但是他們在學校里面有了更多接觸教育一線的機會,更容易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劉慈航提到。
與此同時,一些外部的技術力量也開始被引入進來,他們同樣需要深入具體的教學場景,以“駐校工程師”的身份去理解教學中真正的“痛點”。如果不去親身觀察、感受,最終做出來的方案很可能解決不了問題。
例如,在北大附中教育集團內的新馨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時,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從建校之初就派出了專職研發人員與學校深度協作,主動與學校內部團隊進行了深入磨合,對教育教學的各個場景都形成了一定的洞察,在此基礎之上方能確保自身解決方案和其他產品配套,和教育教學場景融合。最終新華三以“云-網-邊-端”架構的智慧教育中臺為核心,在保障靈活高效的底層技術支撐下,與北京電信、希悅、Classin、現代中慶、可之科技等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構建了全棧式智慧校園解決方案,在消除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線上教學、校園管理和區域教育治理的全場景中。例如,在教學核心場景方面,從備課、授課、測試、練習和教研教學的全流程整合了校園數據,助力學校實現以數據為核心依據的因材施教。“我們很少看到擁有底層技術能力的企業非常愿意跟學校的具體業務做深度結合。而新華三在依托自己的專業能力參與學校建設中,主動跟教育行業里的合作伙伴進行結合,觀察行業場景,探索行業所需的解決方案,并主動調整、串聯,這樣產生的價值和效果是很大的。”劉慈航表示。
發現教育中的真問題,給管理者真反饋
打造智慧校園要求用數字技術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但僅有技術力量還不夠,更為關鍵的是,找到真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真問題?劉慈航認為,這需要一種反思精神,教育從業者都在反思以往教育環節、教育觀念的意義所在,而當大家重新思考清楚這些之后,就能從中找到問題所在,進而利用數字技術創造出新的價值。
例如,傳統的中小學教育普遍強調的是管理好,不要亂。但過度的舉措本身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與發展,是不是一種促進他成長的管理方式?如何在保證學生的自主性與學校的正確管理之間實現平衡?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慎之又慎的。
對此,北大附中在數字化的助力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一方面,在北大附中,學生無疑擁有極大的自由發展空間,走班的形式讓每位學生可以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及未來規劃來選修適合自己的課程;六大學院能夠提供不同培養需求、不同門類的課程,涵蓋學生學業的方方面面;八大書院則給學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活動社區,打破傳統行政班的限制,鼓勵學生自主發展和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自然也不能落下。比爾蓋茨曾在TED演講中提到,教育系統其實非常需要反饋,但是反饋又非常耗時,通過在管理和教學中應用新技術將一個又一個環節重構并應用,就會積累下老師和學生的數字檔案,從而給到教育者對教學互動的新反饋,促進下一步的重構與創新,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教育生態系統。但這項工作也考驗著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魄力與管理能力,正如劉慈航在采訪中所提到的,“一個好的老師也應該是一個好的教練,甚至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他們其實是有共性的,都是通過先掌握這個人的完整情況,然后在了解中激發人的動力,最后將其塑造成他獨特的樣子。從了解到激發,再到塑造,形成教育的良性閉環。”